通用的占位符縮略圖

電力管網應用 /

基于InSAR技術的地質災害普查案例

案例概述

      近年來,由于具備高精度形變監測能力,InSAR(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,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)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。InSAR技術屬于非接觸式測量的範疇,其形變測量基本原理示意圖如下(xià)圖所示。M和S分(fēn)别爲形變發生(shēng)前後SAR衛星的位置。一(yī)般情況下(xià),兩顆衛星不完全重軌,存在空間基線B。在形變發生(shēng)前,目标點位于位置 ,形變發生(shēng)後,目标點移動到位置 。當從幹涉相位中(zhōng)剔除模拟的地形相位後,目标點在視線(LOS)方向的形變量 與形變相位 的關系可以表示爲:

      式(1)中(zhōng), 表示雷達信号的波長,因此,InSAR技術的形變測量精度與雷達波長相關。對意大(dà)利COSMO-SkyMed星座系統而言,發射信号的波長爲3.1cm(X波段),其形變測量精度能達到mm量級。

圖1InSAR形變測量基本原理示意圖

      InSAR幹涉測量技術是基于雷達遙感的新型空間對地觀測技術,它可以高精度地監測大(dà)面積微小(xiǎo)地面形變,實現對地表形變毫米級的幾何測量。

案例特色

      與傳統的GPS、水準測量這些基于離散點的形變監測技術相比,雷達差分(fēn)幹涉測量有其自身探測形變的特點和長處,主要表現在以下(xià)幾個方面:

   (1)監測精度高

      雷達圖像分(fēn)辨率可達m級,InSAR技術可監測到毫米級的地表形變。

   (2)監測範圍廣

      目前獲取數據的雷達主要以衛星或飛機作爲搭載平台,它的特點是飛得高、視域廣、監測範圍大(dà),一(yī)次就可監測地表上百、上千平方公裏的範圍,能夠對城市區域實現全覆蓋監測。

   (3)監測連續性

      雷達按一(yī)定的時間間隔對地面同一(yī)目标進行周期或非周期的長期觀測,數據更新快,數據量豐富,可監測地面目标在時間序列上的連續形變過程。

   (4)全天時全天候,受天氣影響小(xiǎo)

雷達發射微波信号,使用探測波段較長,在夜晚、大(dà)霧、雲和雨等條件下(xià)也能對目标進行形變監測,受天氣影響較小(xiǎo),可全天時全天候獲取數據,具備長時間連續工(gōng)作的能力。但是,在極惡劣天氣條件下(xià),相位信息受噪聲影響較大(dà),形變測量精度可能會降低。

   (5)監測實施方便容易

      傳統監測方法需要布設水準點,而雷達沉降監測不受這些條件的限制,一(yī)般隻需衛星獲取地表影像就可以,給沉降監測帶來很大(dà)的便利。

   (6)成本相對低

      不需要觀測網的布設和維護費用,而數據的成本相對不高,所以,對于大(dà)面積、時間長的沉降監測服務好,而成本相對較低。

      InSAR技術具備獨特的優勢,現已經成爲地表形變監測領域極有發展潛力的新手段,也是國際上地質災害變形監測方法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(yī)。

案例展示